学科科研

经济学院举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7月14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通辽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工业技术经济》协办,来自吉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长春师范大学、三亚学院、湖州学院、绍兴文理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吉林西部现代农业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技术经济》编辑部、《理论探讨》编辑部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经济学院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经济学院院长陈爱雪教授主持开幕式。

会场图片1.png

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红梅教授致开幕词对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技术经济》期刊编辑部史琳主任介绍了创刊及栏目设置情况,表示为本次会议研讨搭建良好平台。

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红梅致辞.jpg

《工业技术经济》编辑部主任史琳致辞.jpg

经济学院院长陈爱雪致辞.jpg

研讨会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陈爱雪院长主持,纪玉山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制高点,准确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最新发展趋势,采取正确应对措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军教授立足内蒙古,重点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并提出了实现路径和对策;代栓平教授以绿色发展解决全球气候危机为引,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能源产业与技术作为支撑,我国要布局好新能源战略,担当大国责任。

第二阶段由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教研室主任王伟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副院长赵欣教授进行点评。孙浩进研究员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发展关系;刘静暖教授以南海油气产业为例,提出了海洋油气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程娜教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讲解了新质生产力主导的新型生产关系如何驱动经济绿色发展;黄晓野教授以海南自贸港实践为例,精准定位“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阶段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孔繁利教授主持,刘美平教授发言主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动力源,并重点阐述了安全开放对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纪明教授分享了东北科教优势转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策的观点;叶青海教授以双碳目标为背景,提出了能源转型进程中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政策建议;罗昌瀚主任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角度出发,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从0到1的变革,补充了经济学理论内容和框架;贾成中书记从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农业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新型农业农村治理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主题发言.jpg

会议最后,纪玉山教授进行学术总结,他对本次发言主题逐一进行点评,表示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从理论创新、政策制定、实践案例等多个角度,就如何根据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条件,科学规划并有效实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他们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纪教授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因地制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则。只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精准对接发展需求,才能有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各位专家学者要做好理论政策的阐释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会场图片2.jpg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更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共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经济学院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文章写作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持续推进学院科研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