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一项以玉米皮编织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正通过多元路径焕发勃勃生机。这一传统手工艺不仅走进了学术殿堂,还深入校园教育,同时通过市场开拓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近日,玉米皮编织非遗项目创始人李文渊应邀参加以《民俗文化驱动的非正规经济研究》一文参与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专题论文。李文渊在论文中系统阐述了玉米皮编织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如何促进地方非正规经济发展的重要观点。
“玉米皮编织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纽带。”李文渊在论文中指出。通过对乌兰察布地区玉米皮编织产业的田野调查,他详细分析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如何从家庭自用转向市场化运营,并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该研究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教授表示:“李文渊的研究为理解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新视角,对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具有启示意义。”
与此同时,玉米皮编织非遗项目正在本地中小学校园内掀起创意热潮。项目团队开发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最近举办的创意编织工作坊中,孩子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将传统的玉米皮编织技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各种富有创意的作品——从装饰摆件到实用文具,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
“没想到平凡的玉米皮能变成这么漂亮的艺术品!”参加活动的一名中学生兴奋地展示自己编织的小篮子。“学习编织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让我们了解了祖辈的智慧。”
教育专家认为,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更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市场开拓:非遗传承人岳佩英的创新实践
在市场端,乌兰察布非遗传承人岳佩英通过创新销售模式,为玉米皮编织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她不仅在当地旅游市场设立固定销售点,还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过去玉米皮编织品主要是自家使用或赠送亲友,现在通过创新设计和营销,已经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纪念品和家居装饰品。”岳佩英介绍说。她带领当地妇女开发了包括杯垫、收纳盒、装饰画等在内的系列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岳佩英还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教学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她的抖音账号已经积累了数万粉丝,不仅推广了产品,还吸引了更多人学习这门手艺。”每个月通过玉米皮编织产品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这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
玉米皮编织项目的学术研究、教育传承和市场拓展三方面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学术研究为项目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创新思路;校园传承培养了潜在传承群体和未来消费者;市场开拓则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项目团队计划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让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上一篇:无